top of page

6A3

黃傲雪

Wong Ngo Suet

《我國的飲茶文化》


大家喜不喜歡上茶樓吃點心呢?我就非常喜歡去飲茶。飲茶是指一種源自廣州的粵式飲食,是廣東文化的一大特色。
飲茶的習俗由來已久,最早起源於清朝咸豐、同治年間。早期的茶寮環境設施簡陋,通常店面僅是一個搭建在路邊的竹木棚子,供路人歇腳談話,因當時在茶寮飲一盅茶只需一厘錢,因此茶寮被稱為「一厘館」。某些茶寮轉型為茶館,對勞苦大眾提供快餐式的飲食和向他們提供與同行交流溝通的場所。茶居是環境較舒適,茶水較好,糕點較精緻,服務價格並不高昂得難以支付的地方,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士紳和商人提供飲茶的場所。茶樓是提供高級宴飲的地方,消費高昂,主要服務對象是各級滿清官僚。

在推翻滿清,民國建立後,茶居和茶館因其價廉、物美、實用,並且節省時間而快速興盛,在民初十餘年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今日所見的粵茶樓。這個新興粵式飲茶文化徹底取代了滿清時期的奢靡飲宴,並成為新的廣府民俗文化。

隨着時代變遷,飲茶時點選點心的方法也逐漸改變。以前茶樓的售點員多數是女性,在胸前掛上一個大盤,把點心放盤上,一邊在茶樓四處走動,一邊高聲呼喊點心的種類,讓客人挑選。人們俗稱她們為「點心妹」。後來點心妹絕跡了,取而代之是點心車。點心車可以盛載更多點心,在車前放置寫上點心名稱的牌子。車內有加熱的設備,讓蒸點食物維持温度,或即時製作煎炸點心。顧客可以出去找點心車,又或者等點心車經過,自行挑選熱呼呼的點心。後來,由於使用點心車容易發生意外,故茶樓改用點心紙,讓客人先在點心名單內挑選食物,由廚房即叫即製。

近年,隨着科技的發展,點心紙逐漸被手機二維碼取代。由香噴噴的點心車,變成一張張色香味不全的點心紙或手機二維碼,閱字看圖揀選心儀點心,當侍應捧來點心時才發現並非自己的心頭好,真是百感交集。

飲茶不單止是把肚子填飽,內裏也包含一些獨特的習慣,例如︰茶客喝完茶壺的水,茶樓職員看到便會主動走過來加水。地道飲茶文化一定是有人為你斟茶時,以手指敲枱以示感謝的動作。相傳是由於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時,為地方官斟茶,因不能暴露皇帝身份,當時官員未能下跪叩謝,就用叩指代替下跪。以前的小孩還會用紙筷子套當成是玩具吹棒和用牙籤製作星星玩耍。

總括來說,飲茶在香港及廣東一帶非常流行,近年更流傳到世界各地,很多遊客也慕名而來,希望嘗試「一盅兩件」,是最具代表性粵菜飲食文化之一。飲茶更被納入為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!希望大家多推廣飲茶文化,讓這文化瑰寶得以流傳下去。

Cool Girl_edited.jpg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