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6A3
林映潼
Lin Ying Tung Lettie
《我最欣賞的名人—魯迅》
在華夏大地那段風雨如晦、山河破碎的艱難歲月裏,有一位巨人以筆作劍,劃破時代的重重陰霾,為混沌中的國人帶來思想的曙光,他就是魯迅。
在一八八一年的九月二十五日,魯迅出生在一個逐漸走向衰敗的封建家庭。幼年的魯迅在傳統詩書的薰陶下成長。他對知識的渴望如饑似渴,這段童年的積累,為他日後深厚的文學素養奠定了基石。
十二歲的魯迅就讀於三味書屋,在那裏,魯迅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教育,還養成了勤奮好學、善於思考的習慣。然而,家庭的變故也隨之而來,祖父入獄,父親重病,這讓他對社會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
一八九八年,十七歲的魯迅背井離鄉,前往南京求學。在南京,他接觸到西方科學與民主思想,這些新思潮如春風化雨,滋潤着他的心,這也讓他重新審視這個世界。一九零二年,魯迅懷着救國救民的理想東渡日本。最初他選擇學醫,希望用醫術拯救國人的身體。然而,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經歷,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。一次課堂上的幻燈片事件中,魯迅看到影片裏的中國人面對同胞被殺害時麻木不仁的神情,深深刺痛了他的心。他意識到,精神的麻木比身體的虛弱更可怕,要拯救中華民族,首先要拯救國人的靈魂。於是,他做了一個決定,就是棄醫從文,立志要以筆為武器,療救國人的精神世界。從中可以看出魯迅的憂國憂民之心。
一九一八年,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《狂人日記》,這篇小說以犀利的筆觸,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「吃人」的本質,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強烈批判和對未來的深切期望。這本小說的發表如同一顆重磅炸彈,在當時的文壇和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應。
此後,魯迅的創作熱情如決堤的洪水,奔湧不息。《孔乙己》通過對落魄書生孔乙己的悲慘遭遇的描寫,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;《藥》則以辛亥革命為背景,展現了民眾的愚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;而《阿Q正傳》更是塑造「阿Q」這一經典的文學形象,通過「精神勝利法」深刻剖析了國民的劣根性。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高超的文學技巧,更體現了他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。
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,魯迅在上海病逝。他的離世讓整個中國陷入悲痛之中。魯迅的一生不僅是為文學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,更是為民族覺醒振臂高呼的一生。他用文學點亮希望之火,照亮了舊中國黑暗的夜空。他的作品和思想,如同一座永垂不朽的豐碑,永遠矗立在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的長河中,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民族的復興,社會的進步而努力奮鬥。